content="https://q5.itc.cn/images01/20250911/0e1e90536cd74bdd833258817556b844.jpeg"/>
中国男足在欧洲踢球到底有多难?这个问题,或许只有真正走出去过的球员才最有发言权。前国脚张稀哲最近的一番话,再次把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的困境摆到了台面上。他说,自己当年在德甲沃尔夫斯堡的那段留洋经历,不只是踢不上球的遗憾,更是一种被忽视、被边缘化的无奈。哪怕状态没问题,哪怕比赛已经胜负已定,作为中国球员,他依然很难获得上场机会。
2015年,张稀哲怀揣梦想加盟德甲劲旅沃尔夫斯堡,本以为这是他登陆欧洲、展示实力的大好机会。然而谁也没想到,半个赛季下来,他连一分钟的上场时间都没有捞到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俱乐部倒是没闲着,频繁安排他参加各种商业活动,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回国内参加大众集团的车展。于是,球迷们戏称他为“销售型中场”。对于这些安排,张稀哲当时也挺纳闷,不明白为什么球队会在赛季关键阶段把自己叫回国内搞商业活动。后来球队承诺说等回去就给他比赛机会,他才勉强答应。
可谁知道,回到德国之后,情况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。那时候沃尔夫斯堡已经稳稳锁定了德甲第二的位置,剩下的比赛本来就是练兵和给新人机会的好时机。按理说,一个状态还不错的球员,怎么也该轮到上场试试了。但主教练黑金始终没给张稀哲任何机会。张稀哲后来自己都无奈地说:“我后来才明白,在他眼里,可能让我坐板凳、进个替补名单,就已经算不错了。”
听到这里,真的很让人心酸。一个正处于职业上升期的球员,原本应该通过比赛不断积累经验、提升水平,但现实却是连站在场边踢几分钟的机会都没有。这种被压制的处境,不仅让张稀哲错失了在欧洲证明自己的最好时光,也让他回国之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。曾经那个在中超赛场上大放异彩、数据和表现都足以比肩顶级外援的张稀哲,后来虽然依旧活跃在国内赛场,但显然没能达到人们当初的期待。
其实,张稀哲的遭遇并不是个例。回顾过去这些年中国球员留洋的历史,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。从当年的郑智、邵佳一,到后来的张呈栋、张玉宁,再到现在的张稀哲,这些在国内踢得还算不错的球员,一旦到了欧洲,尤其是像德甲、英超这样的顶级联赛,往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——不被信任、不被重用,甚至连试一试的机会都很难争取到。
有人说,这是因为中国球员实力不够,所以才得不到机会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张稀哲在中超的表现有目共睹,他曾经单赛季贡献进球和助攻的“两双”数据,不仅刷新了国安队的纪录,甚至有人拿他和当时如日中天的恒大外援孔卡做比较。这说明,他的能力绝对不差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。如果能得到一个公平的机会,谁又能断定他不会在欧洲赛场闯出一片天地呢?
可惜,现实就是这么残酷。在欧洲足坛,中国球员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某种标签,不管你表现如何,不管你状态多好,教练在排兵布阵的时候,总是会下意识地把中国球员往后排。哪怕是一场无关痛痒的比赛,到了最后几分钟,教练宁愿换上其他替补,也不愿意给中国球员一个上场的机会。这种偏见,已经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困境,让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举步维艰。